关灯
护眼
字体:

二百十七章:释然非冉,言有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晋悼公—复霸中原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亦作“纠”),谥号曰“悼”,侯爵,称“晋侯周”,简曰“晋周”(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周”),亦称“孙周”,美称其:“周子”。

    晋周乃晋室正统,晋襄公曾孙,桓叔捷之孙,惠伯谈次子,晋厉公侄。悼公少聪慧,居洛,师侍单襄公,兼君、相之才,许有争国之望,尝揣窥晋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晋国,以韩、栾为股肱,祁、杨为谋主,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史载凡晋之盟:“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故华夏尽附。悼公矫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难,年仅26岁。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绝对的天下霸主。

    悼公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纵横家,同时也毫无疑问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诸侯之一。

    吴王阖闾—纵横江淮

    吴王阖闾(?―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他的脚趾,重伤而死。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宋国、鲁国、卫国、邾国、薛国、郳国、滕国、莒国、任国、郯国、费国、邳国)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齐俗训》

    综合评判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被视为蛮夷,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以高票通过,楚庄王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

    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除了《史记》、《辞通》、南怀瑾《论语别裁》、《鲒崎亭集外编》其余基本可以排除。《鲒崎亭集外编》中除了齐桓公,列的全是晋国君主;虽说晋国称霸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但过于偏激。尤其是吃老本的晋襄公、败于楚国的晋景公更无法令人信服。而南怀瑾《论语别裁》把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排除在外,也显得有些不合理。

    剩下就只有《史记》和《辞通》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而在南怀瑾所著的《论语别裁》中,更特别指出郑庄公是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

    春秋五霸

    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郑庄公的主要成就在于保家卫国,无意争霸。虽然郑庄公实际上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但当时还并没有霸主这一称呼。霸主这一称呼是在齐桓公九合诸侯,威震天下后,才使得各有实力的诸侯国艳羡,进而纷纷争位。这方面身为小国之主的宋襄公践行的最为积极,在当时也和之前的郑庄公一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春秋五公先后争霸,战国七君同时称雄,而在五霸转衰,七雄未定之间,吴越趁机逐鹿中原,在当时当地冠以霸主的名号也未尝不可。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四方是维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春秋大义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霸中原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九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未完待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