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9章 :载沣的怒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臣看似位高权重,可是对于袁世凯来说在京城当中没有军队在手完全就是任人宰割的局面。

    袁世凯的退让是为了缓和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只不过他的退让并没有换来满清贵族统治集团中少壮派的信任,他们之间的较量角逐和暗中较劲反倒是越演越烈,因为他们见袁世凯妥协退让了反倒以为袁世凯畏惧了,所以大有一副一拥而上赶尽杀绝的架势。双方的较量大多数时候都是袁世凯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他汉人的身份让他没法做出反击动作,要不然的话很容易被人怀疑要造反。而少壮派则采取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他们暗中煽动言官、御史弹劾袁世凯权重势高,贪私误国,甚至恶意预言袁世凯迟早要像历史上的曹操、刘裕那样,篡位夺权。

    身为满清的亲王,载沣自然会将满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他也是当时这群攻击袁世凯当中的一员。只不过以前慈禧虽然默认了这些人对袁世凯的打压,却并不想真的对袁世凯赶尽杀绝,所以袁世凯得以在诸多攻击当中安然无恙。

    不过在载沣成为摄政王之后,失去了慈禧这层保护伞,袁世凯就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在载沣的眼中,袁世凯虽然将北洋军权上交了,可是他仍然暗中掌控者北洋军,而朝廷最精锐的部队竟然掌控在一个汉人手中,这自然就让载沣很没有安全感了。

    所以不管是为了给自己哥哥报仇还是为了收拢军权,亦或者是为了消除袁世凯这个权臣对满清的威胁,载沣都要杀了他。而袁世凯正是看清了载沣的意图,所以才对于缓和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抱有希望。

    袁世凯这种人你很难说他对朝廷有多少忠心,所以在自己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袁世凯自然要想办法自保了。只不过袁世凯还是没想过起兵造反,因为他对于造反没有信心,不但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他是绝对不会走这条路的。同样他也不敢离开京城,因为他害怕自己一离开京城就会被宣布为叛逆。

    而袁世凯采取的方法也很简单,把段祺瑞叫来京城,然后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段祺瑞。袁世凯对段祺瑞有大恩啊,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段祺瑞没齿难忘,何况袁世凯之于北洋集团,本来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没了袁世凯,北洋集团绝对会变成一盘散沙,然后慢慢和湘军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而袁世凯之下段祺瑞他们这些人也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在得知袁世凯有危险之后,段祺瑞很是着急。而袁世凯之所以叫来段祺瑞也是希望段祺瑞救他,因为他在京城当中诸事行动不便,所以只能指望这些手下了。

    为了解救袁世凯,返回保定驻地之后段祺瑞决定以“兵谏”的形势胁迫朝廷。当然他之所以这样做也和袁世凯的暗示有关。想好了之后段祺瑞与自己手下的第一谋士徐树铮商量,不过徐树铮却对这个方法不太赞同。

    徐树铮是江苏人,在袁世凯还是山东巡抚的时候便已经结识了段祺瑞,徐树铮聪颖过人、才华横溢,所以一直很得段祺瑞的赏识。后来徐树铮到日本留学也都有段祺瑞从中帮助,而徐树铮在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来之后也直接投入了段祺瑞的门下。

    徐树铮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以智计百出出名。当过民国段祺瑞政权的陆军次长,同时出兵收复了外蒙使得其名声大噪。在府院之争中,其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而在冯段之争中,徐树铮为段祺瑞穿梭奔波,一方面假借参加欧战之名向日本借的了巨款编练“参战军”,并且趁机为段祺瑞扩充势力,另一方面则为段祺瑞组织安福国会稳固段祺瑞的政权。

    可以说历史上段祺瑞的崛起徐树铮绝对居功至伟,可以排为段祺瑞名下第一功臣,他不但能够为段祺瑞出谋划策,还能够为段祺瑞编练军队,乃至直接出兵讨伐。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全能的人才。

    只不过现在的徐树铮还只是段祺瑞麾下的一个军事参议,当然由于他和段祺瑞的关系比较近,所以更相当于段祺瑞的首席谋士。而在段祺瑞提出了兵谏之后,徐树铮则提出了反对。

    徐树铮认为:“贸然进行‘兵谏’,实为大逆不道之举,名不正言不顺,难有取胜把握。”徐树铮接着分析说,“不如先向朝廷称病开缺,再放出风声,举行冬操,以引起朝廷重视,让他们不敢轻易对袁大人下手。若事后追查起此事,也可留有退路。”

    从稳妥、保险的角度来说徐树铮的分析是很对的。而段祺瑞也觉得徐树铮的主意不错,同意了之后急忙着手施行。不过就在那个时候,一个实行“兵谏”的更好理由送上门来,让段祺瑞改变了注意。

    当时驻扎在北京南苑的北洋第六镇第十一协的协统李纯给段祺瑞发去电报,说在十一协有几个士兵聚赌闹事,发生火并,问该如何处置。段祺瑞一听,在这种时候,居然为这点小事专门发电报请示,立刻来了火气,刚想训斥几句,突然灵光一闪,大声说:“秀山啊,这是发生兵变了!”

    秀山是李纯的号,他与段祺瑞同是北洋武备学堂首届毕业生,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袁世凯被摄政王打压虽有耳闻,却不像段祺瑞那么敏感,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段祺瑞和他同届毕业但是却已经成为了一镇统制,而李纯则还是协统的原因。听了段祺瑞的话,当时的李瑞一时没有明白过来,坚持说:“没那么严重,只是几个士兵赌博……”

    “是兵变!”段祺瑞厉声打断对方的话,“你那里发生了兵变,立刻派兵弹压,声势越大越好,明白吗?”

    “哦,我明白……”虽说李纯的政治头脑不是太敏感,不过段祺瑞已经说得这么明显了,他要是再反应不过来那就有点蠢笨了,所以明白过来之后李纯赶紧说道:“立即派兵镇压。”

    而段祺瑞则趁机说:“我马上派兵增援!”随后段祺瑞放下电话,立刻命令出兵南苑。南苑位于北京南城脚下,一时间军号齐鸣,战鼓震天。段祺瑞派出的增援部队赶到后,竟然动用了大炮,隆隆的炮声震动了紫禁城,清廷顿时乱成一片。

    与此同时,段祺瑞则上报陆军部:北京南苑发生“兵变”,他正率部镇压。说实话载沣心里除掉袁世凯的意愿还是很强烈的,但是奈何载沣能力有限,并不是什么经天纬地的大才,再加上历练也不够,所以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就慌了神。同时他也看的出来所谓的南苑兵变根本就是北洋军在向朝廷示威,所以心里更是担心北洋兵变。而与此同时,朝中的荫昌等大臣则趁机向载沣施压,阻止载沣处置袁世凯。

    这一点不得不说还是袁世凯看的清楚,他知道载沣虽然很想除掉自己,但是奈何他刚刚上位,朝中真正的大权还掌握在那些慈禧时代的老臣手中。而这些老臣最不想见到的就是北洋兵变,所以一直极力的反对载沣急迫的打压袁世凯。倒不是他们不想除掉袁世凯,只不过是不想激起北洋的兵变而已。而袁世凯正是看准了这些老臣们的顾虑,所以才会暗示段祺瑞采取激烈的手段,然后让他们坐不住自己站出来为自己说好话。

    载沣虽然固执、强硬,但到底还不是傻子,所以见朝中大臣大都反对自己处置袁世凯,也当即收敛了起来,这两天他已经不怎么公开提袁世凯了,同时也没找袁世凯的什么毛病。

    不过想让载沣放弃袁世凯那是绝不可能的,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容不得载沣后悔了,因为他诛杀袁世凯的口号已经喊出来了,要是最终却办不到,那打的不是自己的脸吗?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载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所以明面上载沣这两天老实了起来,可是他背地里却一直在和心腹们一起筹划着除掉袁世凯的方法。只不过载沣并不是什么大才,他身边的心腹都是满清权贵,而这些人里也没什么大才,没办法满清这几十年来人才凋零,大才就更难找了。所以到现在为止载沣他们还没想出什么好的方法在防止北洋兵变的同时又除掉袁世凯。

    越是想不到,载沣自然心里就越是窝心,想他堂堂摄政王竟然拿袁世凯一个汉臣没办法,这如何不让他心里生气。而偏偏这个时候唐杰的事情又被禀报到了他跟前,这就更是让这位摄政王大人怒气满满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